一、从工程师到教师:初心不改的育人使命
2019年,我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彼时,我在企业一线从事软件研发工作已近十年,主导过多个大型软件项目的架构设计,积累了丰富的工程经验。但每当看到年轻工程师因缺乏实践能力而陷入职业瓶颈时,我总会想起自己初入职场的迷茫。这一年,我选择回到高校,成为一名高校教师。这一转身,源于一个朴素的信念:用实践经验培养未来的工程师,让知识真正落地生根。
入职烟台理工学院之后,我承担了《Java面向对象程序设计》《Python程序设计》等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任务。我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岗位需求为导向,积极践行实践教学改革。将课程目标与最新企业岗位实际需求相结合,提出了以“项目驱动教学,学生主导项目”为理念的新的教学模式,积极开展相关教学研究,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产出了一系列相关研究成果。2022年和2023年分别主持了烟台理工学院校级重点教学改革项目、教育部协同育人项目,并将教研项目的研究成果不断应用于教学实施过程中,显著提升了教学效果和学生满意度,得到学生一致好评,连续三次教学评价均名列前茅。积极探求AI赋能课程教学,组建师生团队开发Java课程智能体,使用AI大模型助力教师教学和学生个性化学习。
二、以赛促学:在挑战中激发潜能
“学科竞赛是检验实践能力的试金石。”这是我常对学生说的一句话。2023年,我指导学生团队参加全国大学生人工智能算法设计与应用大赛。起初,学生们面对复杂的算法设计和硬件调试一筹莫展,团队成绩排名一直在中下游。我分享了自己在企业面对技术难点攻关时的经历,指导学生拆解任务,分阶段攻克技术难点,最终在该项赛事中斩获亚军。近三年,指导学生立项国家级和省级大学生创新项目各1项,学科竞赛国家级奖项3项,省级奖项20余项,大大提升了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水平,同时,通过比赛反哺教学,不断优化教学方法与策略。
三、科研反哺教学:打造师生共同体
“科研不是教师的独角戏,而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舞台。”入校以来,我主持3项厅级以上课题,并参与多项省部级课题。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将部分学生纳入研究团队,形成师生科研共同体,产出了一系列成果,期间发表SCI/EI检索论文3篇,获软著2项。同时也指导学生发表学术论文2篇,参与出版专著2部,获软件著作权2项。注重科研成果反哺教学,基于项目打造竞赛作品和教学案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为了让学生尽早接触前沿技术,我将自己的横向课题拆解为多个子任务,融入课堂教学,提升了教学质量和学生实践水平。
四、扎根地方:用技术赋能社会发展
作为一名党员教师,我始终牢记“服务社会”的使命。2024年,我牵头联合烟台本地高新技术企业申报“智能视觉烟台市工程研究中心”获批,旨在持续开展人工智能创新能力建设,加强新技术研发工作,促进烟台市现代优势产业集群与人工智能融合发展。参与烟台文旅集团讨论,贡献AI+旅游技术方案,为地方文旅板块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撑。积极开展企业调研,加强校地合作,充分发挥所属科研型教师队伍的学术活力,多元化辐射地方社会经济建设产业发展,助力地方企业进行技术难点攻关和技术开发,2021年以来,所在学院与地方企业横向课题经费总额800多万元,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实力,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从工程师到教师,变的是身份,不变的是对实践与创新的追求。未来,我将继续探索“产教融合”的新路径,让更多学生在项目中成长,在挑战中突破,用技术为社会创造价值。因为我相信,教育的力量,在于点燃每一颗渴望创新的心。
作者简介:
迟殿委,烟台理工学院副教授、高级工程师。现担任人工智能学院院长助理,主要从事时序数据预测、数据挖掘相关方向研究。主导企业软件研发项目9项,主持厅级以上课题5项,在国内外期刊发表教科研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或教材5部。指导学生立项国家级大创项目1项,学科竞赛获国家级奖项3项,省级奖项20余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