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校要闻 > 正文

学校要闻

烟台理工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数智赋能专业助力 共促乡村振兴

时间:2025-04-17   作者:   编辑:   文章来源:建筑工程学院   点击:[]

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的当下,烟台理工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坚持创新发展、服务地方,通过校地协同、专题教学和社会实践等活动,赋能学生成长、浸润青春底色,探索出了一条可持续可复制的高校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

科技牵引优化专业布局

随着数字经济的深入推进,具备扎实专业素养与先进数字技术能力的专业人才需求日益增强。建筑工程学院积极响应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优化调整专业布局,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入选“111”山东省重点专业建设计划,新增“数字媒体艺术”本科专业,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建筑工程学院的专业结构体系。

将AI引入课程教学。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融合设计思维、人工智能等领域,采用全新教学方法和设计工具来进行创意革新。通过与行业领先的人工智能公司合作,为学生提供最前沿的设计工具和资源,让学生深入了解未来数字时代的设计趋势和发展方向,提升设计技能,拓宽创意边界,为学生在未来职业生涯中提供更强竞争力。

立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深化校企合作,拓宽合作路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聚焦新媒体行业核心领域,与烟台融媒体中心等共建实习基地,携手培养兼具技术实力与创意才能的新媒体应用型人才。

教学实践点亮乡村振兴

开展“乡村振兴”系列专题教学实践活动,师生俯身田间地头、海岛渔村,将毕业论文(设计)写在祖国大地上,用青春的足迹丈量乡村振兴的热土。

自2019年至今,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建筑学专业联合文法学院新闻学专业师生共同完成了“乡村振兴走进长岛、走进莱山、走进围子山自然保护区、走进龙口”等多次跨专业教学实践活动,共有34位老师、565名学生参与其中,共为地方提供设计服务565项,产出论文45篇,科研项目32项,科研奖励2项,学科竞赛88项,建设乡村振兴实践基地5个,签订“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团合作协议”3份。

师生在实践中孕育出了“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红色逐梦之旅赛道项目——“链创S+乡村振兴文化创意服务校地链接第一品牌”获省级铜奖;社会实践团队多次获得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奖;“烟台理工学院乡村振兴专题教学实践案例”入选教育部教育质量评估中心案例库。学院承办全国有影响力的学术会议1场、讲座11场、成果展5场等,工作成绩和典型案例先后在多家中央、省、市级媒体作为典型予以宣传报道,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

非遗传承助力文化新生

以“融入专业、服务发展、锻造匠心”的育人理念为导向,举办非遗进校园系列活动,将地方丰富多彩的“非遗”项目引进课堂,让非遗传承人讲授技术和文化,学生通过AIGC进行非遗创新,传承人和学生共同参与到非遗的传播中,为学生全面发展注入文化自信与创新活力,让中华传统文化在校园中焕发新生机。

“文旅融合 走进非遗”专题毕业设计,通过走访非遗传承人、挖掘非遗文化、调研故居文化等多种方法共获取真实项目需求145项,完成作品126套,包括文化创意、品牌设计、插画设计、IP形象设计等多种创意表现形式,得到了非遗传承人和故居纪念馆的认可并落地。

日前,建筑工程学院将35套学生设计作品捐赠给徐镜心故居纪念馆,双方将继续合作完成一批文创产品、IP形象设计产品以满足游客及市场需求,力求为徐镜心故居纪念馆实现创收的同时,更好地宣传徐镜心先生的形象和革命事迹,实现设计成果别样“转化”。

校地融合共谋高质发展

牵头申报了省级科研创新平台“黄河流域美丽乡村振兴协同创新中心”,协同沿黄河流域9省18家高校、企业和科研院所,聚焦山东省黄河流域生态、人居、产业和文化四大领域进行研究和服务,推进优势特色学科与乡村振兴结合,加强“高校-政府-企业”深度协同,“教育-产业-社会”高效融合的探索与实践。

主动拥抱烟台发展,加深校地融合,实现双向赋能、同频共振。为了更好响应国家、山东省、烟台市的美育工作相关政策,进一步推动我市美育工程的全面发展,市委宣传部作为主管单位成立“烟台市美育中心”,我校作为中心的联合发起单位主动积极参与中心建设,成立“创新设计中心”,为烟台全民美育行动贡献专业力量。与黄渤海新区文明办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研究中心等,开启校地协同新模式。与地方将共享各自资源,实现课程资源、专家资源和专业资源的互补。聚焦城市精神文明建设、传承与创新传统文化、推行主流价值、普及科学知识等主题,开展以社区赋能、文化赋能、数字赋能等内容为主题的理论研究、专题课程开发等多项工作,充分发挥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多重功能。

烟台理工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将进一步发挥数智科技与艺术融合的优势,探索更多创新模式,以艺术之笔描绘乡村振兴新画卷,在数智时代的浪潮中,继续书写高校服务地方的动人篇章。

Copyright©2020  烟台理工学院版权所有     传真:0535-6915078   招生咨询:0535-6915009  鲁ICP备17042781号-3    鲁公网安备 37061302000005号